首页/人工智能/军工装备产业链全景分析 下/
军工装备产业链全景分析 下
2025-09-15 17:16:172浏览
源自:制造前沿

05

下游:总装集成与运维服务

下游的总装集成与运维服务汇聚前端技术成果,实现装备的系统化整合与实战化部署,是战斗力生成的关键枢纽。

1

导弹

导弹,是一种携带战斗部(弹头),依靠自身动力装置推进 ,由制导系统导引控制飞行航迹从而导向目标并摧毁目标的飞行器。

导弹是陆、海、空军部队等作战的主要武器,可在战争开始时作为主攻角色率先投入战场,通过地面、地下、舰艇、水下和空中发射多种方式发射。

其特点是射程远、精度高、威力大、突防能力强。它与导弹地面设备、作战勤务保障设备、指挥控制设备等共同构成导弹的武器系统,是精准打击的国之重器。

导弹一般有四个系统组件: 瞄准/制导系统、飞行系统、动力系统和战斗部系统(弹头)。其主要核心部件包括:发动机、导引头、战斗部、弹体结构等。

导弹结构图

工作原理:探测设备发现目标后,由发动机提供动力,再通过制导系统控制飞行轨迹,最终由战斗部摧毁目标。整个过程中,导弹需要经历多个阶段的复杂控制和计算,以确保能够准确、有效地完成打击任务。

导弹分类图


中国五大系列导弹构成了现代化国防力量的核心。

东风系列:为中远程及洲际弹道导弹,实现从近程到全球覆盖的战略威慑。其中,东风-41采用难以被拦截的钱学森弹道,可携带10枚分导核弹头,最大射程超1.4万公里,速度达25马赫,理论上30分钟内可达全球任何一个角落。

红旗系列:为国产防空导弹,实现从无到有的跨越。红旗-19是新一代的地空导弹武器系统,采用动能碰撞(KKV)技术,推测性能参数射高100公里,射程2000-3000公里,具备对射程7000-8000公里的准洲际或远程弹道导弹实施中段拦截。 

霹雳系列:为空空导弹,是空军制空作战主力。霹雳15(PL-15)最大射程达145公里,最大速度4马赫,出口型PL-15E被誉为国际市场上最先进的空空导弹之一。

巨浪系列:为潜射弹道导弹,是深海核威慑的 “终极底牌”,承担着二次核反击的关键任务。巨浪-2A射程1.1万公里,可分导3-6枚核弹头;巨浪-3在射程、载荷和隐身技术上全球领先,反导系统几乎难以拦截。

鹰击系列:为反舰导弹,被誉为“猎鹰群”。2022年曝光的鹰击-21是全球首款舰载高超音速反舰弹道导弹,,射程超1500公里,以10马赫速度俯冲攻击,成为航母战斗群的 “噩梦” 。

2

航空装备

军用飞机是直接参加战斗、保障战斗行动和军事训练的飞机总称,是航空兵的主要技术装备。

它具有反应速度快、远程机动性好、打击精确度高等特点,在夺取制空权、防空或支援地面和海上作战、后勤支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军用飞机分类图

1) 战斗机

又称歼击机,用于在空中与敌方战斗机进行空战,夺取制空权,同时也具备对地面、海面目标进行攻击的能力,具有火力强、速度快、机动性好等特点。

目前中国的战斗机主要有:五代机:歼-20、歼-35A;四代半机:歼-16、歼-10C、歼-11BG;四代机:歼- 11B、歼轰-7A;其他:歼-2、歼-5、歼-6、歼-7、歼-8等。

2) 轰炸机

主要用于对敌方纵深目标进行战略或战术轰炸,可对地面和对水面。具有突击力强、航程远、载弹量大等特点, 并且即使对地面精准攻击也极少低空进行。

按载弹量分重型(>100吨,航程>7000km)、中型(40-90吨,航程3000-6000km)和轻型轰炸机(20-30吨)。

机载武器系统包括各种炸弹、航弹、导弹、鱼雷、航炮等。电子设备包括自动驾驶仪、地形跟踪雷达、领航设备、电子干扰系统和全向警戒雷达等,保障其远程飞行和低空突防。

目前中国轰炸机主要有轰-5、轰-6等。轰-6K是我国现役的中远程轰炸机,可携带多种弹药15吨,作战半径达到3500公里,具备较强的威慑力和打击能力。

3) 侦察机

专门用于从空中获取情报的军用飞机,进行目视侦察、成像侦察和电子侦察。

战略侦察机航程远,能深入敌后对重要目标实施战略侦察。战术侦察机具有低空高速飞行性能,用以获取战役战术情报。

美国SR71侦察机,代号黑鸟,速度1117m/s,3马赫速度,是世界上速度最快、飞行高度最高的有人驾驶侦察机之一; 目前中国的侦察机主要有无侦-7、图-154侦察机和歼侦-6等。

4)运输机

用于运送军事人员、武器装备和其他军用物资的飞机。具有较大的载重量和续航能力,能实施空运、空降和空投,保障地面部队从空中实施快速机动。机上有完善的通信、领航设备,能在昼夜和各种复杂的气象条件下飞行。

世界上最出名的是前苏联的安-225运输机,拥有6个航空发动机,机身全长84米,世界最大的飞机;运-20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运输机,机全长47米,航程8000至10000km,最大载荷能力为66吨。

5) 预警机

预警机,被誉为是“空中大脑”,用于搜索、监视空中或海上目标,主要指挥引导己方飞机遂行作战飞行任务的飞机。机上装有雷达和电子侦察设备(有些头顶大圆盘),飞机起飞后能大大增加雷达的搜索范围和探测距离,增长预警时间,发现低空、超低空和海上飞行目标的作用尤为显著。

6)军用无人机

军用无人机是战场中的重要装备和制空作战主体,也是放量最为迅猛的装备之一。其本质是促进杀伤链闭环时间的极限压缩,核心优势在于以极低成本实现高效毁伤、减少人员损失风险及全域心理震慑。

从类型来看,传统中高空大型无人机和低慢小无人机具有不同:

中高空大型无人机:远程战争的赋能器,确保从空中对地面进行监视和远程打击。其主要逻辑在于补充/替代有人机空战为主要目标,该类型无人机在产业逻辑上以“资产型,可靠性技术优先”为重。

低慢小无人机:在地面作战中能为低至排级的部队,提供用于实时图像侦察的机载能力。其主要逻辑不在于空战,而在于补充和替代传统步兵作战,为其提供更廉价的运送炸药和提高火炮精确度的方式。许多无人机由地面单兵操作,该类型无人机在产业逻辑上以“消耗性、低成本、可扩展性”为重。

公开资料显示,中无人机、航天彩虹、航天电子、洪都航空、纵横股份、广联航空、航天环宇、爱乐达等众多厂商在无人机领域有所布局。

3

地面装备

地面装备作为陆军战斗力的核心支撑,已形成涵盖机动突击、火力打击与无人作战系统的现代化体系,集高机动性、精确打击与智能化于一体,全面适应未来多域联合作战需求。

1)机动突击体系

坦克

99A式主战坦克:具备 “火力强、防护好、机动快、信息化程度高”的特点,综合性能跻身世界一流主战坦克行列。

VT4A1重型主战坦克:是VT4根据现代战争的变化全面升级的型号,履带式设计,时速70公里,搭载威力强大的105毫米坦克炮。

步兵战车

ZBL-08步兵战车:是供步兵机动作战用的装甲战斗车辆,在火力、防护力和机动性等方面都优于装甲运输车,利用自身的轮式高机动性配合坦克补充火力空白。

两栖车

ZTD-05是两栖突击车,配备105mm线膛炮,不仅可以发射普通炮弹,还能发射炮射导弹。

在坦克装甲车辆领域,内蒙一机是我国主战坦克及轮式装甲车辆整机研发制造基地,覆盖陆军、海军陆战队等多军种需求;北方长龙作为军用车辆领域的“黑科技”企业,产品覆盖陆军67款车型,并获得海军和火箭军的订单;湖南天雁是国内实现军用涡轮增压器全自主可控企业,产品装备99A主战坦克等尖端装备。

2)火力打击体系

火箭炮

BRE-10型(火龙480)750毫米火箭弹在“惯性制导+北斗导航”的基础上增加了末端雷达/红外复合制导,命中精度锁定在5-10米,还具备机动变轨能力,可以突破敌方防御系统的拦截,性能接近战术弹道导弹。

榴弹炮

PLQ155/39超轻型榴弹炮,具有可靠性高、自动化程度高、重量轻、精度高、反应迅速等优点,可搭载于运输直升机。

迫击炮

SM4A轮式120毫米自行迫击炮,具有火力覆盖范围广、弹种丰富,系统反应时间短等特点,采用全轮驱动、装甲防护底盘,可以在多种复杂地形完成作战任务。

高射炮:PGZ-09自行高炮:35mm速射炮+雷达+光电跟踪,拦截低空无人机/直升机。

3)地面无人系统

军用无人车

是地面战场新势力,能够在地面上执行侦察、火力突击等作战及相关任务。无人车领域包含武装侦察型无人车、多用途通用/后勤装备平台、小型无人地面车辆三种。

内蒙一机参与“尖兵”无人战车研发,可应用于侦察和火力突击,同时其主战坦克(如VT4A)配套无人机侦测系统。北方导航、光电股份、长城军工、北方股份、星网宇达等众多厂商为无人战车的感知与火力控制提供支持。

军用机器人

军用机器人主要完成特种侦察、支援保障和核化探测等任务,正在成为部队新质作战力量。

公开资料显示,晶品特装掌握光电侦察与军用机器人核心技术,产品覆盖5kg至1.5吨级全谱系军用机器人。建设工业推出“机器狼”等仿生侦查机器人,2024年珠海航展发布7款新品。凌云股份在力传感器与智能控制系统方面具备优势,飞亚达、中润光学、力鼎光电等企业也在军用机器狗和FPV领域积极布局。

此外,无人装备的集群作战正推动单个装备持续升级。例如,作为集群作战系统级供应商,科思科技可为无人机作战指挥中心提供多席位同步监控、控制与通信服务功能。

4

海军装备

海军作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力量,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建立起一套完备的舰艇体系,包括如下:

1)航空母舰

航空母舰是现代海权的最核心体现,其本身就是一个集航空、航海、电子、核能于一体的巨型高科技系统,是当之无愧的“海上霸主”。

我国海军目前拥有三艘现役航空母舰:

辽宁舰:首艘航母,原苏联“瓦良格号”改装而成,于2012年正式服役,排水量约6万吨,采用滑跃起飞方式。

资料来源:新华社

山东舰:首艘国产航母,于2019年12月正式服役,标志着中国海军具备了成熟的区域拒止和远海作战能力。

资料来源:央视新闻

福建舰:是中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截至2025年7月,福建舰已完成多轮海试,对动力、航行系统进行了全面测试。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是全球首艘采用常规动力电磁弹射技术的航空母舰。

资料来源:央视新闻

2)驱逐舰

055型驱逐舰(南昌舰等):万吨级大型驱逐舰,被北约称为"巡洋舰",拥有强大的防空、反舰和反潜能力。

052C型驱逐舰(兰州舰等):中国首型装备相控阵雷达的驱逐舰。

052D型驱逐舰(昆明舰等):被称为"中华神盾",装备有相控阵雷达和垂直发射系统。

3)护卫舰

054A型护卫舰:目前海军主力护卫舰,装备有垂直发射系统和"红旗"系列舰空导弹。

4)两栖作战舰艇

075型两栖攻击舰:大型直升机登陆舰,可搭载多架直升机和两栖作战部队。

5)潜艇

094型战略核潜艇:装备巨浪系列潜射弹道导弹,是中国海基核威慑的重要组成部分。

039系列常规潜艇:包括039A(元级)等型号,具备良好的隐身性能。

6)辅助舰艇

901型综合补给舰:为航母战斗群提供补给支持。

远洋测量船、情报收集舰:如815型电子侦察船等。

医院船:如和平方舟号,执行海外人道主义救援任务。

7)无人水下系统

水下战场是关键的“新域新质”范畴,也是大国间地缘战略博弈与军事竞争的核心战场。

新概念无人作战平台武器,具备隐蔽性强、智能化程度高和建造速度快等特点,分为遥控型ROV、自主型AUV和水下滑翔机AUG,军用无人潜航器多为AUV。

ROV相关厂商中,中船科技承接国家深海空间站项目,为“大洋号”科考船搭载国产化率90%的ROV;申昊科技研发的“申龙一号”等水下机器人是模块化轻作业型ROV产品,可替代约300米深的水下作业,可适应多种复杂水下环境。

水下作战通过声纹识别、自主避障和协同组网技术,实现隐蔽侦察和对敌精准打击。

公开资料显示,水下综合态势感知布局厂商包括中国海防、中科海讯、集智股份、长盈通等厂商。例如,中国海防曾参与科技部“863”海洋领域重大专题“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项目

06

全球视角:市场规模与竞争格局

1

国际军贸市场交易特点

国际军贸市场交易与政治关系紧密关联,多在盟友或友好国家间进行,具有明显战略捆绑特征;装备交易呈层级分化,高端武器如先进战斗机、导弹系统在少数国家间流通,轻武器和二手装备则主要流向发展中国家;除直接采购外,技术转让、联合生产日益普遍,助力进口国提升本土军工能力;军贸周期长,大型装备从谈判到交付常需数年,后续维护与升级服务构成持续合作与重要收益来源。

2

全球市场规模

2024年12月,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发布了最新的全球百强军工企业名单。该研究所是瑞典研究和平与安全等重要问题的学术机构,于1966年成立,对北约的战略决策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2023年全球百大军工企业榜单中,美国入围数量断层领先达41个;中国有9家军工企业入围,分别为航空工业、北方工业、中国电科、航天科技、中国船舶集团、航天科工、中国航发、中国兵器装备、中核集团。

3

竞争格局

全球军备扩张正在进行,不少国家国防预算和政策转向激进。2025 年多国军费继续高增长,军事战略更趋扩张。美国在2025国防预算同比增长 1.02%,达到8950亿美元;中国为1.81万亿元。从 GDP 占比来看,全球军费平均占比约 2.5%,我国只有 1.32%,长期低于 1.5%。

2025世界各国国防预算

全球军工市场呈现显著的头部集中态势。

美国凭借庞大的国防预算和领先技术,在航空、航天及电子信息等领域居于主导地位,市场份额超三分之一。

俄罗斯在地面装备和战略武器方面优势突出,其坦克和防空导弹系统在国际市场具备强劲竞争力。

中国军工产业随国防现代化加速发展,在无人机、舰艇建造等领域快速崛起,市场份额持续扩大。

欧洲主要国家如英、法、德则通过联合研发与技术积累,在军用航空与电子系统领域形成区域性竞争优势。

07

未来展望

当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历史性转折点,逆全球化趋势加剧、贸易摩擦频发,地缘冲突持续升温,各国普遍强调产业链的本土化与安全可控,同时新一轮军事技术革命蓄势待发。三重浪潮交织共振,驱动全球军工产业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周期。

需求扩张:地缘局势驱动全球国防投入持续增长
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各国威胁感知明显上升,推动国防预算系统性增加。根据SIPRI,2024年全球军费开支突破2.72万亿美元,连续十年增长,创冷战后新高,超过100个国家增加军事预算。

供应链重构:国产化与自主可控成为核心战略

地缘冲突和供应链不确定性促使各国高度重视国防工业自主可控。减少对外依赖、突破“卡脖子”环节已成为多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包括高端装备核心材料、关键元器件、基础软件等在内的供应链本土化正在加速。

例如航空发动机领域,我国三代、四代战机国产化率已达70%,预计2040年将提升至90%以上。这一趋势将推动国内军工上游材料、中游部件及下游系统集成实现技术突破和产能扩张。

技术革新:新质作战力量引领产业变革

未来军事竞争聚焦于颠覆性技术驱动的“新质作战能力”。人工智能、无人系统、高超音速、太空攻防、定向能武器等成为发展重点。俄乌冲突表明,无人机、精确弹药等“智能化消耗品”需求呈指数级增长。第六代战机、忠诚僚机、新型航母等高技术平台成为各国投入重点。

与此同时,军工行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对民用科技创新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全球定位系统、互联网技术、核能以及碳纤维等新材料,最初均源于军事需求。未来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等在军工领域的深度融合,推动民用产业升级,构成国家科技与产业创新的重要引擎。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