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9月3日将举行盛大阅兵仪式,这次阅兵所有的受阅武器装备都是国产现役主战装备,主要有以下特点:
以新型四代装备为主体,比如新型坦克、舰载机、歼击机等;遴选陆上、海上、空中系列无人智能和反无人装备,以及网电作战等新型力量参阅,比如新型无人机、定向能武器、电子干扰系统等;集中亮相一批高超声速、防空反导、战略导弹等先进装备。
如此复杂的军工装备,背后是一个庞大而精密的产业链体系。从一颗特种螺丝到整艘航空母舰,从芯片设计到全域指挥系统,军工产业链贯穿国民经济多个领域,成为国家战略安全与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柱。
本文系统梳理军工装备产业链全景,深入解析上、中、下游格局,希望让你对军工装备产业链有一定的认知。
01
军工装备概述
军工装备行业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性产业,其产业链复杂且精细,军工体系覆盖了海、陆、空、天、电、网等全领域。
很多人好奇,用于国防的精密装备和我们日常接触的民用设备到底有什么本质区别?
军工装备与民用设备区别
设计目标不同
军工装备以作战需求为导向,首要目标是提升战场生存能力和杀伤效能;追求超长服役周期与升级潜力,如美国B52轰炸机已服役超过60年,通过持续升级航电系统和武器接口仍能满足现代作战需求。
民用设备如工程机械,核心目标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更注重快速迭代更新,如智能手机,通常设计寿命仅5年左右。
技术标准和性能不同
军工装备环境适应性要求高,需耐受极端物理环境,军用雷达在-40℃至70℃的温度范围内仍能稳定工作;具备抗干扰与防护能力;采用多重冗余系统,如战斗机的飞控系统通常有3-4套独立备份,一套失效后自动切换至备用系统。
民用气象雷达通常只需在-10℃至50℃环境下运行;只需满足基本抗干扰要求;民用船舶如发动机故障,通常会完全丧失动力。
供应链管理不同
①供应商资质方面:军工供应商需通过国家军用标准(GJB)、保密资质乃至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等严格认证,关系通常长期稳定;民用供应商一般仅需ISO9001等通用认证,更换相对频繁。
②采购模式上:军工采购以安全优先,倾向国内供应商并包含战时扩产条款;民用采购多以成本为导向,通过全球比价降低成本,无强制动员要求。
③保密与追溯要求差异显著:军工领域实行全流程保密管理,运输需武装押运,零部件可追溯至个体;民用领域仅需基础信息追溯,运输无特殊安保。
出口限制和国际合作不同
①国际法规约束:军工装备出口受《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等国际军控条约严格限制,并须经政府专门审批;民用设备出口一般仅少数高精度产品(如机床)受管制,通常只需完成海关备案。
②技术转让限制:军工领域核心技术不予转让,如F35战机的发动机代码;民用领域则可转让完整生产技术,如波音737客机。
③国际合作模式:军工合作限于盟友之间,并常附加战略资源条件;民用合作面向全球市场,按商业原则进行。
④售后与维护限制:军工装备售后易受国际政治和协议约束,维修多由原厂垄断;民用设备售后则按合同执行,维修可交由第三方,通常不受政治干扰。
02
军工装备产业链全景图
1
产业链全景图
2
国防军工装备主要产品
1)地面装备:含主战坦克、步兵战车、轮式战车、自行火炮、远程火箭炮载具、导弹发射车、两栖战车、防空导弹发射车、电子干扰车、通信车、指挥车、装甲救护车等装备。例如:主战坦克主要负责正面突击,步兵战车用于协同坦克作战并运输士兵,自行火炮则提供远程火力支援。
2)海上装备:
水面舰艇:航空母舰、驱逐舰、护卫舰、导弹艇、两栖攻击舰、船坞登陆舰、补给舰、坦克登陆舰、大型气垫船、医院船等。水下舰艇:潜艇、蛙人运载器、潜航器等。例如:航母作为海上移动机场,可实现远洋制空和兵力投送;潜艇则凭借隐蔽性执行侦察、反潜和核打击任务。
3)航空装备:轻重型战斗机、轰炸机、多用途战斗机、战斗轰炸机、大中型运输机、各类预警及电子战飞机、运输直升机、通用直升机、武装直升机等。例如:战斗机负责夺取制空权,轰炸机用于对地面、海面目标进行轰炸,预警机作为空中指挥中心引导作战,运输机承担兵力和物资投送任务。
4)航天装备:军事卫星、运载火箭、反卫星武器。例如:军事卫星提供侦察、导航、通信服务,运载火箭可发射卫星或航天器,反卫星武器则用于摧毁敌方太空资产。
5)弹药:
枪炮弹药:穿甲弹、各类口径的榴弹、杀爆弹、末敏弹、云爆弹、子母弹、可编程弹药等。导弹:洲际弹道导弹、远中近程弹道导弹、远中近程防空导弹、远中近程空对空导弹、远中近程空对地导弹,反舰巡航导弹、反舰弹导弹、反坦克导弹、火箭弹等。例如:空空导弹等战术导弹用于战场精确打击,洲际弹道导弹等战略导弹则是核威慑的核心力量,火箭弹可实现面目标火力覆盖。
6)无人装备系统:无人机、无人舰艇、无人地面车辆。例如:无人机可执行侦察、监视、打击任务,无人舰艇用于海域巡逻和扫雷,无人地面车辆则能在危险环境中运输物资或排爆。
7)电子信息装备:雷达与侦查系统,通信设备、电子对抗系统、指挥控制系统。例如:雷达负责目标探测和跟踪,电子对抗系统用于干扰敌方设备,指挥控制系统则整合各类信息实现高效决策。
8)保障与支援装备:军用卡车、油料补给车、医疗救护车、工程抢修车。这类装备是维持作战体系运转的基础,虽不直接参与战斗,但能确保作战部队的持续行动能力。
03
上游:基础材料与电子元器件
上游是军工装备产业链的基础支撑环节,主要提供基础材料及电子元器件,其技术水平直接决定下游装备的性能上限。
1
基础材料
一代装备,一代材料,军工材料是高端武器装备发展的先决要素。
高温合金
高温合金是指以铁、镍或钴为基体,通过添加铬、铝等多种合金元素进行强化,能够在超过650℃的高温、复杂应力及腐蚀环境下长期稳定服役的一类合金,又称“超合金”。
按照制造工艺来分,高温合金分为变形高温合金、铸造高温合金和新型高温合金三类。
其特点在于优异的高温强度、抗疲劳、抗氧化和耐腐蚀性能,尤其能够在极端工况中保持组织稳定性与力学性能。
该类合金主要应用于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航天飞行器及舰船等领域的关键热端部件,如涡轮盘、叶片、燃烧室等。
据公开资料显示,高温合金主要包含三类参与者:第一类是以钢研高纳、北京航材院、中科院金属所等为代表的科研单位,专注于小批量、结构复杂的高端产品研发与制备;第二类是以抚顺特钢、宝钢特钢、长城特钢为代表的特钢厂,生产批量较大的合金板材、棒材和锻件;第三类则是以西部超导、图南股份、隆达股份等为代表的民营新兴企业,积极布局工艺创新与产能扩张,推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
钛合金
钛合金是以钛为基础,加入铝、钒、钼等其他元素组成的一类合金。室温下,钛合金有三种基体组织:α钛合金、β钛合金、(α+β)钛合金。
其特点是密度低、强度高,同时具备优异的耐腐蚀性。
钛合金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舰船及兵器等领域。包括导弹弹体、坦克装甲、潜艇壳体、战机机身、民用大飞机C919的机身蒙皮与龙骨。
在我国“钛谷”陕西宝鸡,有约400家钛合金材加工厂商。覆盖“钛矿—海绵钛—钛锭—钛材—钛制品”的完整产业链布局,钛加工材产量占全国60%以上。
公开资料显示,高端军用钛材市场呈现较为集中的竞争格局,主要代表企业包括:宝钛股份,作为全谱系钛材供应商,产量占全国40%以上,是我国最大的钛及钛合金生产和科研基地;西部超导,是我国航空用钛合金棒丝材的主要研发生产基地,TC4-DT钛合金用于歼-20起落架,TC21钛合金用于运-20中央翼盒;西部材料,在板材、管材方面处于领先,TA15钛合金板材用于涡扇-10发动机压气机盘。这三家企业技术均源自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共同推动我国高端钛材的国产化进程。
随着军机批产列装和商用飞机产能释放,高端钛合金需求持续增长,行业正逐步由中低端化工、冶金领域向军工、高端化工(PTA装备)、海洋工程等方向转型升级。
钨合金
钨合金主要以钨(W)为基体,含量通常在82%~98%之间,并添加少量的镍(Ni)、铁(Fe)、铜(Cu)、钴(Co)、锰(Mn)等元素进行合金化。钨合金的制备通常涉及粉末冶金工艺,包括粉末混合、压制、烧结和后续加工步骤,以获得所需的形状和性能。
它的密度远高于普通钢材(通常在16.5~18.75g/cm³之间)、具有出色的力学性能,包括高强度和高硬度,以及优异的耐腐蚀性,高热导率和良好的韧性,此外还具有比铅更高的射线吸收能力,使其成为防辐射材料的优选。
多国将钨纳入“关键矿产清单”,我国也将钨视为战略性资源,其开采受到国家的严格管控。
钨合金广泛应用于坦克炮弹、反坦克导弹和机枪子弹等弹药中;在导弹、火箭和飞机等导航系统中,钨合金被用作陀螺仪的转子和配重,以确保导航系统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还用于制造手榴弹、鱼雷、舰艇、坦克等兵器的陀螺外缘转子体、配重等部件。
公开资料显示,国内具备资源保供和精深加工的主要代表企业包括:中钨高新(背靠五矿集团,为国内最大硬质合金企业,资源储量和硬质合金产能全球领先)、厦门钨业(国内最大的钨钼产品生产与出口企业,涵盖硬质合金生产等全产业链环节,拥有多家钨矿企业)、翔鹭钨业(已实现光伏用超细钨丝材批量化生产)。此外,章源钨业、洛阳钼业、安泰科技等企业在钨材料领域也有所布局。
在高端硬质合金国产替代与制造业升级的背景下,掌握钨深加工核心技术的企业,将持续受益于军工与高科技产业的旺盛需求。
碳纤维
碳纤维(简称 CF)是以粘胶基、沥青基、聚丙烯腈基等有机纤维为原料,经高温裂解碳化处理,形成以碳为主链结构的无机纤维,含碳量超90%。
碳纤维具有轻质、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耐腐蚀和可设计性强等综合优势,被誉为材料领域的“黑色黄金”。
碳纤维的完整产业链涵盖从丙烯腈制备原丝,再到碳丝、织物或预浸料,最终形成各类制品的多个环节。其中原丝是核心环节,其质量直接决定最终碳纤维的性能。
碳纤维的应用:飞机结构设计(可使质量减少20-25%)、战斗机和直升机(战机主结构、次结构件和战机特殊部位的特种功能部件)。中国复合材料学会数据显示,四代机歼-10、歼-11碳纤维用量分别为6%和10%,到五代机歼-20已提升至27%。
公开资料显示,国内碳纤维主要参与厂商包括:中简科技、中航高科、光威复材、中复神鹰、恒神股份等。中简科技ZT7系列碳纤维已在航空航天领域稳定应用多年,ZT9H等新一代产品完成多场景验证;中航高科专注高性能小丝束碳纤维,超八成收入来自航空航天客户,已获T800H级碳纤维预浸料批量生产授权,并为国产大飞机开发复合材料预浸料、蜂窝及结构件;光威复材实现全产业链布局,T300级在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大量应用十余年。
隐身材料
隐身材料是一类能够有效降低目标信号特征,使其难以被雷达、红外、声学等探测系统发现和识别的新型功能材料。分为雷达隐身材料、红外隐身材料、多频谱隐身材料等。
其特点在于能够通过吸收、干涉或散射等方式衰减电磁波,并兼具耐高温、宽频带吸收、环境适应性及多功能复合等严苛性能要求。
公开资料显示,国内从事隐身材料的主要代表企业包括:华秦科技,主营特种功能材料,应用于中国重大国防武器装备如飞机、主战坦克、舰船、导弹等的隐身,重要地面军事目标的伪装和各类装备部件的表面防护。光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完成了从0到1的超材料工业体系构建,开创了超材料的设计、制造、 检测的全产业链体系,取得多项突破。佳驰科技,是电磁功能材料与结构领域军工配套产品供应商。新劲刚,电磁波吸收材料可应用于飞行器、舰船、特种车辆、地面装备等领域,实现雷达隐身,有效提高装备电磁对抗能力和生存能力。
2
电子元器件
电子元器件是军工信息化、智能化的基石,在各类装备中起底层基础支撑作用。
在军工芯片方面,我国自主率已处于较高水平,如中国电科14所牵头研发的华睿1号芯片填补了国产DSP领域的空白。
电容产品分为:陶瓷电容、铝电解电容、钽电解电容、薄膜电容和其他电容。
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电容器,在陶瓷电容市场中的占比高达 93%。我国是全球最主要市场,头部厂商包括风华高科、三环集团、火炬电子、鸿远电子、宏达电子等。
04
中游:分系统与关键部件制造
中游是产业链的核心制造环节,负责将上游原材料和电子元器件,转化为分系统和关键部件。
1
航空发动机
航空发动机,又称航空动力装置,是一种高度复杂和精密的热力机械,它为航空器的飞行提供动力,是航空器的心脏,被誉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它直接影响飞机的性能、可靠性及经济性,是一个国家科技、工业和国防实力的重要体现。
航空发动机是由三万多个零部件构成的精密的、复杂的系统。包括风扇增压级、压气机、燃烧室、高低压涡轮等。
航空发动机结构图
航空发动机分类图
根据华经情报网数据,全球航空发动机市场规模2023年约为2424.11亿元,预计2029年将增长至3478亿元,2023-2029年期间复合年增长率为6.2%。
民用发动机:市场主要由美国通用电气(GE)公司和普拉特惠特尼(PW)公司、英国的罗尔斯罗伊斯(RR),以及 GE 同法国赛峰集团(Safran)合资成立的 CFM 国际公司,GE 同 PW 合资成立的 EA 公司,PW、德国 MTU 等 5 家合资成立的 IAE 公司等。
国内民用航空发动机方面,中国航发研制的CJ-1000A发动机预计2025年完成适航审定并装机C919试飞,原计划2026-2027年商用。因美国断供LEAP-1C发动机,项目进度有望加快,以应对C919超1000架的订单需求。
军用发动机:全球军用航空发动机市场的竞争壁垒更高,核心技术和市场牢牢掌握在美、英、法、德、日等国家的寡头手中。
我国军用航空发动机情况:经过近70年的发展,我国已建立起相对完整的航空发动机研发与生产体系,具备涡桨、涡喷、涡扇、涡轴等多类型发动机的自主研制和批量生产能力。目前,国产涡扇发动机已广泛应用于在役的歼击机、强击机、轰炸机和歼击轰炸机等主战飞机,实现批量列装。仅有少量三代战机仍在使用进口发动机,国产化替代进程持续推进。
公开资料显示,沈阳黎明、西安航发和贵州黎阳主要研发涡扇、涡喷,株洲南方专注于研发涡轴、涡桨,成都航发专注研发涡扇。
2
雷达系统
军用雷达作为国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装备,承担警戒监视、目标跟踪、武器系统控制以及侦察探测等多个关键任务。分为路基雷达、机载雷达、舰载雷达及星载雷达。
目前有源相控阵雷达成为雷达技术发展的主流趋势,具有扫描时间快、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等特点,能同时监视和跟踪数百个目标,预计到2026年其市场规模将突破300亿元。
有源相控阵雷达的结构中,天线系统的成本占70%-80%,T/R组件作为系统核心占整机成本60%-70%。T/R芯片负责信号的发射和接收并控制信号的幅度和相位,实现雷达的波束赋形和波束扫描。
公开资料显示,T/R芯主要供应商包括中国电科55所、13所、国博电子、铖昌科技等。雷达整机主要参与厂商包括:国睿科技、四创电子、雷科防务等。
国际市场中,罗克韦尔·柯林斯、洛克希德·马丁、诺斯罗普·格鲁曼、雷神公司等是军用雷达的主要供应商。
3
导航系统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是现代战争的“眼睛”,但20世纪末中国长期依赖美国GPS系统。1996年台海危机中,美国曾关闭GPS民用信号,导致中国导弹试验精度受限,这一事件成为北斗研发的直接催化剂。此后,中国军方意识到:导航系统是国防安全的“命门”,必须掌握自主可控的时空基准。
目前,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已形成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欧盟Galileo和中国北斗四大供应商并存的格局。
全球四大导航系统对比
1)美国GPS
起步时间: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军方启动,1994年全面建成。
定位:覆盖最广,全球首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初期以军用为主,后开放民用(手机、车载导航、航空)占绝对优势,但受美国军方控制
现状:历经多代升级,目前主推GPS III卫星,提升精度和抗干扰能力。
2)俄罗斯GLONASS
起步时间:苏联于20世纪70年代开发,俄罗斯继承并完善,2007年完成全球组网。
定位:侧重军用,主要服务俄罗斯及周边,军用如战斗机、导弹制导,民用推广较慢,受经济和技术限制,卫星更新滞后。
现状:依赖苏联时期技术,近年通过国际合作(如与北斗兼容)维持存在。
3)欧盟Galileo
起步时间:2002年由欧盟启动,2016年提供初始服务,2020年全面运行。
定位:欧洲自主可控的民用系统,强调高精度、安全性和商业应用,如智能交通、农业精准化。
现状:旨在减少对GPS的依赖,服务于交通、农业、测绘等领域。
4)中国北斗
起步时间:分“三步走”战略——2000年建成区域试验系统(北斗一号),2012年建成区域服务系统(北斗二号),2020年完成全球组网(北斗三号)。
定位:自主可控的全球系统,兼顾军用与民用,侧重亚太地区性能优化。
现状:技术迭代快,支持“一带一路”国家应用,提供基建、航海、灾害监测等领域的服务与其他系统兼容互操作。
北斗系统组成部分
空间段:由3颗GEO卫星、3颗IGSO和24颗MEO卫星等组成。
地面段:包括主控站、时间同步、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地面站,以及星间链路运行管理设施。
用户段:包括北斗及兼容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的芯片、模块、天线等基础产品,以及终端设备、应用系统与应用服务等。
4
通信系统
军工通信是国防信息化的神经网络,是一体化联合作战的底层基础构架与设施,承担着指挥控制、情报融合、武器协同的关键作用。军用通信设备细分市场众多,包括短波、超短波、宽带、数据链、卫星通信等。
在2025年印巴冲突中,巴基斯坦依托中系装备构建的通信网络,实现了雷达预警、导弹制导与指挥中心的高效实时联动。从雷达发现目标、数据链传输至歼-10CE战机、发射PL-15E导弹,到毁伤评估回传,整个作战流程在3分钟内完成。相比之下,印度因通信系统延迟,导致3架“阵风”战机在被击落前未能及时启动电子对抗措施。
数据链系统
军事数据链系统是现代军事中不可或缺的,作为专为武器系统、侦察平台与指挥控制系统设计的高级通信系统,显著提升了作战效率与战场态势感知能力。这类系统采用先进的加密和抗干扰技术,确保在复杂战场环境下可靠、高效地传输关键信息,如战场态势、目标坐标、作战指令及情报数据等。
目前,Link16、Link11和Link22等标准化的军事数据链广泛应用。Link 16系统是一种基于TDMA(分时多址)的安全、抗干扰、高速数字数据链。在F-16战机上,Link 16的实现依靠名为MIDS(多功能信息分发系统)的专用无线电系统,该系统不仅工作在TACAN频率范围内,还配备了针对IFF频率(1030和1090MHz)的滤波器,从而具备强大的抗干扰能力,能够执行每秒77000跳的快速跳频,同时使用数据加密技术保证通信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