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算法与卫星正重塑俄乌冲突战场,数百公里外的指挥员几分钟内就能获得卫星拍摄、AI分析的目标情报,战争也更加依赖太空与硅基芯片的协作。可以说,俄乌冲突已成为人工智能和卫星技术在实战中的重要试验场。双方都在利用这些技术获取优势,形成了新型信息化作战体系。
从无人机自主攻击到卫星实时侦察,从算法分析情报到量子加密通信,这些技术的应用正在改变传统战争形态,推动战争向更加智能化、精确化和无人化的方向发展。
一、基本情况
俄乌冲突中,AI大模型与卫星技术的结合应用已成为决定性作战要素。
(一)乌克兰方面
乌克兰方面,借助西方科技公司的支持,构建了相当先进的技术应用体系。德国加速器S6公司开发的大数据模型已迭代到3.0版,能够汇总战场信息,绘制俄军各种已知军事目标地形图,标明掩体深度、宽度和路线等细节信息。
美国面部识别公司ClearviewAI向1500多名乌克兰官员提供数据库,用于身份识别任务。帕兰提尔数据分析公司深度融入乌克兰军政部门的日常运行,超过六个部门在使用该公司的产品。
(二)俄罗斯方面
俄罗斯则凭借国家战略牵引,在特定领域取得进展。俄国防部提出2025年实现30%作战力量机器人化的目标。
俄军在无人机集群作战方面部署了2000余架无人机,包括具备AI目标识别能力的“柳叶刀-3”巡飞弹。俄军还发展了地面机器人系统如“天王星-6”扫雷车和“天王星-9”战斗坦克,并已经历实战测试。
卫星技术方面,俄罗斯国防部2025年9月初宣布,俄武装力量卫星集群已能够为部队提供24小时通信服务,覆盖参与对乌克兰特别军事行动的部队。
二、主要特点
一是“天数天算”取代传统“天感地算”。传统卫星受限于带宽和地面站过顶时间,无法及时传回大量数据。以太阳观测卫星为例,每颗每天产生500GB左右数据,但仅能传回20GB。天基智能实现了“天数天算”,将算力送上天,极大提高了数据处理效率和时效性。美国BlackSky公司的Gen-3卫星已实现35厘米超清分辨率(600公里外看清地面笔记本电脑)、短波红外透视,使夜间监控能力提升300%。
二是AI大幅压缩决策时间。乌军使用的炮兵AI系统“Kropyva”将火力计算与决策时间从20分钟缩短至30秒,大幅压缩了“发现-打击”链条。乌克兰的Delta全域态势感知系统日均处理数10TB卫星图像、无人机航拍及平民情报,将情报验证周期从小时级压缩至分钟级。
三是低成本不对称作战效果显著。乌克兰通过模块化AI芯片,仅需不到100美元即可赋予FPV无人机末端制导能力。2025年6月1日,乌克兰国家安全局发动“蛛网行动”,使用百余架无人机对五处俄远程航空兵基地实施“异地同时饱和攻击”,摧毁了俄军34%的空基战略打击力量。
四是量子通信技术进入实战化应用。北约在“刺猬2025”演习中测试的“雅典娜”智能指挥系统通过量子加密信道构建通信网络,使4.7万台终端的数据同步误差降至0.02纳秒。俄军则开发了“量子迷雾”装置,通过操纵纳米级金刚石色心释放纠缠光子云,在演习空域制造出覆盖30平方公里的量子噪声屏障。
三、存在不足
一是硬件供应链脆弱。俄罗斯面临90%高端芯片需外购的困境,西方严厉制裁导致关键CPU短缺,国产替代方案如Baikal芯片研发进度严重滞后。
二是人才储备不足。俄罗斯本土IT毕业生供给不足,2022年后约10万IT专业人才离境,持续的战争动员令进一步抽空了科技产业的人力储备。
三是系统整合存在难题。分散性的技术创新导致标准不一,无人机蜂群协同等关键技术尚未突破。北约参演部队的“雅典娜”系统曾突发异常:因某士兵智能手环传输的异常心率数据触发算法误判,导致两个装甲连被错误部署至雷区。
四是伦理与法律框架缺失。AI指挥官在评估模拟城市攻坚战时,依据成本效益算法提出“牺牲12%平民建筑以换取85%敌军有生力量歼灭”的作战方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战争科技伦理实验室的模拟推演显示,当AI系统采用深度Q网络(DQN)进行目标优先级排序时,其对医院、学校等受保护设施的识别误差率高达23%。
五是开源技术带来双重风险。乌克兰IT军开发的“电子战背包”开源项目,利用树莓派5主板与深度学习框架TensorFlow Lite,实现成本仅250美元的GLONASS信号欺骗系统。这种技术民主化趋势正在消解传统军事工业的垄断优势,但也可能导致先进技术被对手利用。
四、发展趋势
一是AI决策权限将进一步扩大。北约“雅典娜”智能指挥系统基于神经形态计算架构,通过模拟人脑突触可塑性原理,实现每秒处理200万个动态战术节点的能力。其内置的强化学习模块通过吸收俄乌冲突中2.1万小时的真实作战数据,构建出涵盖电磁频谱、地形特征与人员状态的动态战场模型。
二是对抗性AI技术将快速发展。俄军“柳叶刀-5”自杀式无人机集群搭载脉冲神经网络芯片,在模拟对抗中展现生物突触特性——当遭遇北约电子干扰时,无人机群通过分布式学习在0.4秒内重构通信协议。俄军还开发了“深度伪造电磁战”技术:利用GAN生成与北约雷达波形完全一致的虚假信号,成功诱导某参演部队的防空系统启动自毁协议。
三是量子技术将实现实战化应用。北约在爱沙尼亚部署的“战术量子雷达”系统,利用超导量子干涉器件(SQUID)捕捉俄军隐身战机的量子涨落特征,将探测精度提升至传统雷达的1700倍。俄军反制的“量子迷雾”装置,则通过操纵纳米级金刚石色心释放纠缠光子云,使北约量子通信误码率骤增至37%。
四是混合型技术生态将成为主流。俄罗斯展示RD-8无人机“母舰”,可通过“星链”卫星网络对无人机子机进行通信和指控,利用原属敌对阵营的通讯科技来反制乌克兰。这种“借用-适应-反制”的技术应用模式,将成为未来战场上的常见策略。
俄军卫星集群现已实现24小时全天候通信覆盖,特别军事行动部队不再因地面基站损毁而失联。2025年9月7日,俄国防部长别洛乌索夫视察布琼尼军事通信学院,该学院成立于1919年,正计划扩大培训卫星通信技术人员的规模。
五是前沿技术应用仍面临实战检验。AI在目标识别和决策效率方面表现突出,但其伦理框架和可靠性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未来战争将是算法与卫星的协作,硅基智慧与碳基智慧的融合,而人类需要在这种融合中找到控制权与效率的最佳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