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工智能/AI对核战争的影响/
AI对核战争的影响
2025-10-27 14:50:42106浏览
源自:联合参考动态

最近有两份关于核威胁的外军研究报告,一份来自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讲的是军事人工智能(AI)对核战争风险的影响;另一份来自美国大西洋理事会,分析的是美欧如何应对俄罗斯的化学、生物和核威胁。这两份报告从两个角度表现出了美西方对未来大国冲突的深层焦虑,他们既担心AI这个“新魔鬼”会把人类带向深渊,又对俄罗斯这种“老对手”的生化核“传统艺能”感到棘手。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2份报告的主要观点。

图:2024年6月24日,捷克共和国,一名CBRN(化学、生物、放射性、核)专家正在参加‘CORONAT MASK 2024’训练。来自13个北约国家的800多名CBRN专家参加了此次集体CBRN能力演习。资料来源:美国欧洲司令部

一、AI会加速核决策,且带来迷惑性SIPRI的报告开题就点出:AI正在极大地压缩危机中的决策时间。他们认为,即使AI不直接用于核武器系统,而是用在常规的战场态势感知和指挥决策上,也会像一个“加速器”,使决策者在更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这在平时可能是好事,但在核大国对峙的紧张时刻,极易导致错误或误判。更危险的是,AI决策支持系统(AI-DSS)很有可能迷惑人类指挥官。报告提到,先进AI模型的“黑箱”特性,也就是决策逻辑不透明,会让使用者难以理解也难以质疑它的建议。再加上人类固有的“自动化偏见”,即过度信赖机器的倾向,很可能导致指挥官在不完全理解情况的条件下,就采纳了AI给出的激进方案。报告甚至引用一项研究,发现大语言模型在模拟核危机场景时,比人类参与者更倾向于选择升级局势的方案

图1: 军事人工智能在非核应用中的感知收益与技术局限“感知收益”(Perceived benefits):更好的态势感知;更快、更明智的决策;更强的自主性(增加作战距离和持久性 ;加强协调性和敏捷性)“技术局限”(Technical limitations) :偏见、脆弱性、缺乏透明度;自动化偏见 & 操作员技能退化;易受攻击(对抗性攻击 、影响可用性/完整性的网络攻击 )

二、AI自主反击系统会威胁战略稳定SIPRI报告的第二个核心忧虑是AI自主反击系统会威胁战略稳定。我们先弄清一个概念:什么是“战略稳定”?说白了,大国间的战略稳定,尤其是在核威慑上,是建立“确保相互摧毁”的平衡上的。它的基石不是你能不能打我,而是我挨了你第一下打击之后,还有没有能力“保证”把你打残。这种能力,就叫“二次核打击能力”(second-strike capability)。只要双方都确信对方有这个能力,谁也不敢先动手,就能保持“稳定”。那么,为什么AI自主系统会动摇这个稳定? SIPRI的报告里点出的最大威胁,是一种特定的AI武器系统,“具备反击潜力的自主系统”(Autonomous systems with counterforce potential)。

  • “反击潜力”(Counterforce potential):是个纯粹的核战略术语。“Counterforce”(反力量)是相对于“Countervalue”(反价值,指打击城市)而言的。在核战略里,“反击潜力”特指打击对手核武器的能力
  • “自主系统”(Autonomous systems):这就点明了是AI赋能的,它能自己干活。

所以,这个词组说明白些就是:“能自主猎杀对手核武器的系统”。这套系统不是单一武器,而是由两部分组成的“杀伤链”:

  • 一是“AI增强的情报、侦察、监视和目标获取”(AI-enhanced ISR and target acquisition)。用AI驱动的无人机群、无人潜航器或卫星网络,它们能7x24小时不间断地搜索,自动从海量信号中“认出”藏起来的机动导弹发射车、核潜艇和指挥中心。
  • 二是“自主武器”和“精确打击能力”(autonomous weapons and precision-strike capabilities)。一旦发现目标,它就能自主规划路线、规避拦截,发起“秒杀”。

这就制造了最危险的情况: 过去,核反击力量(特别是机动和隐蔽的)是很难被发现并同时摧毁的。但现在,AI让战场“透明化”了,它能极大地“提高定位和压制对手核力量的能力”。当一个核大国(A国)发现,自己的“二次核打击力量”,可能在对手(B国)的第一轮AI自主常规打击下就“活不下来”时,A国的威慑就失灵了。A国就面临一个绝境:核武器“要么用掉,要么丢掉”(use it or lose it),被迫考虑在危机中“首先使用核武器”来保全自己的反击能力。SIPRI这份报告还非常直白地把我们作为了这个逻辑的核心案例

它的分析是:

  • 这种AI反击系统的威胁,对那些“依赖较小规模、多样化程度较低的核力量”的国家“更为攸关”。报告认为,“较小的核力量”在这种精确猎杀下“更加脆弱”。
  • 报告紧接着就点名举例:“例如,驱动中国加强核建设和转变核战略的因素之一,很可能就是对其核威慑力量生存能力的担忧”。
  • 担忧什么?报告的回答是:“面对美国日益自主化的先进常规能力”。

报告的潜台词是:美国正在大力发展AI自主打击系统,目标就是猎杀他国的核反击力量,而像中国这样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NFU)、且核武库规模被他们定义为“较小”的国家,威慑力依赖于“二次反击”。因此,美国这种技术发展,在他们看来,是直接在掏空我们的核威慑基石,迫使我们“担忧生存能力”,从而不得不“加强核建设” 来保证我们的反击能力在AI猎杀下依然可信。所以,我们的核力量现代化,在这份报告的语境里,被直接定性为一种“应对美国AI自主系统威胁”的“反应”。这清晰地揭示了,美国试图用常规军事AI技术,来打破核战略的平衡,而这,正是SIPRI报告所警告的“动摇战略稳定”的根源。

三、俄罗斯核生化武器是美西方的心头大患换个角度,看大西洋理事会的报告。这份报告的核心是,美西方发现,在核门槛之下,俄罗斯正在熟练地使用化学、生物、放射性及核(CBRN)武器,特别是化学武器。报告对俄罗斯给出了非常明确的指控:

  1. 在乌克兰战场: 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上“愿意使用化学武器”,并且点名了一种化学剂:“特别是氯化苦(chloropicrin)”。这是一种窒息性毒剂,在一战时就被用过。
  2. 在欧洲街道: 报告指控俄罗斯“在欧洲的街道上”使用化学武器,虽然没点明,但可以推测指的是像在英国发生的“斯克里帕尔”那样的神经毒剂暗杀事件。
  3. 在国内暗杀: 2020年用“诺维乔克”神经毒剂毒杀反对派领袖阿列谢·纳瓦利内(Alexei Navalny)事件。
  4. 在叙利亚“练手”: 报告还说,俄罗斯“长期支持”叙利亚的阿萨德政权,而后者“对平民使用了化学武器”。

所以,在美西方看来,俄罗斯不仅有CBRN武器库,而且它“有使用的意愿”,并且“已经多次展示了”这种意愿。美国在2023年的一份战略报告中,已经把俄罗斯描述为“近期最尖锐的核生化威胁”。俄罗斯使用核生化武器,主要目的并非大规模杀伤,而是多重的,非常“刁钻”:

  • 制造心理恐慌: 欧洲公众对生化武器的了解很少。在欧洲使用这些武器,主要目的就是“向欧洲民众灌输恐惧”,制造“大范围恐慌”,动摇民众对政府的信任。
  • 模糊界线,分化北约: 俄罗斯使用的化学剂通常是低烈度的,或者军民两用的,这给“归因”造成了极大困难。北约内部对“这算不算战争行为”很难达成统一。俄罗斯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破坏北约联盟的团结”。
  • 填补常规短板: 报告认为,当俄罗斯在常规军事力量上不及北约时,它就会用这些北约“不愿且不敢用”的非对称手段,扳回一城。
  • “不求杀死你,但求搞乱你”:报告里引用了一名参会者的发言“俄罗斯的意图不是为了杀戮,而是为了让局势复杂化”。

你想想,在乌克兰用点氯化苦,或者在欧洲搞个暗杀,烈度很低,根本达不到北约启动集体防御的“红线”,但又实实在在地恶心了你,还让你内部吵成一团,让美西方非常头疼。

图:2024年10月21日,一架荷兰空军的F-35战斗机在‘坚定正午’(Steadfast Noon)演习期间执行空中任务。13个北约盟国参加了北约2024年度核威慑演习。资料来源:北约

四、北约对CBRN威胁存在防御短板大西洋理事会的报告还进行了一番自我反思,指出了北约在应对CBRN威胁上的几大短板,也是我们可以引以为戒的“反面教材”。首先,美西方没有料到俄罗斯的CBRN威胁。冷战结束后,包括美国在内的北约国家,普遍削减了在CBRN防御方面的投入,认为这种威胁已经过时。结果现在面对俄罗斯的现实威胁,发现从人员训练到防护装备(PPE)、侦测和洗消系统都严重不足。其次是归因难、决策更难的问题。报告指出,北约盟国普遍缺乏快速、可靠的技术侦察和法医分析能力,难以在第一时间锁定袭击的“真凶”。没有铁证,就无法形成统一的政治决心,采取强有力的反制措施。报告还提到,他们很忌讳公开划定“红线”,因为怕俄罗斯“擦边”试探,如果届时不反应,会严重损害威慑信誉,重蹈在叙利亚问题上的覆辙。最后是军民协同不畅。CBRN袭击,特别是发生在民用区域的袭击,首先冲击的是民防体系,如医院、警察、消防等。报告发现,北约的军事体系和成员国的民防体系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这在危机时将会致命。

图:2013年9月15日,身着防护装备的地勤人员正在为一架飞机进行洗消作业,这是北约培训急救人员应对CBRN(化学、生物、放射性、核)事件的部分工作。资料来源:北约

图:2025年,北约主导的演习中,反CBRN(化学、生物、放射性、核)正在进行防御训练。资料来源:北约

五、对我们的几点启示读完这两份报告,结合我实际情况,启示如下:

  1. 对AI保持绝对清醒和高度警惕。美西方的担忧不是杞人忧天。我们在推进智能化建设时,要把风险控制放在首位。AI可以作为高效的辅助工具,但人的核心指挥权,特别是对战略武器的控制权,任何时候都不能让渡。必须确保指挥员能理解AI的建议,在适当的时候质疑、否决AI的建议。并且,我们需要用严格的标准来检验AI系统是否真的可靠、抗干扰、防欺骗。
  2. 巩固和加强战略反击能力。SIPRI报告揭示的“反击能力脆弱性”问题,对我们是重要提醒。我们必须确保在任何复杂电磁环境和高强度对抗下,二次核打击力量都能存活下来、并能有效突防。这是我们战略威慑的基石,也是维护战略稳定的定海神针。
  3. 高度重视并加强三防建设。大西洋理事会报告中北约的教训,我们要引以为戒,不能再认为“核生化战争打不起来”,而是要把CBRN防护作为未来实战化训练的必训科目。不仅是专门的防化部队,所有作战部队都要具备在核生化环境下作战生存的能力。装备、药品、预案,都要齐全管用。
  4. 构建强大的军民一体防护体系。未来的高端冲突,界线会非常模糊。需要建立一个平战转换、高效协同的军民融合防护体系。要将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公共卫生应急、战略物资储备等力量有效整合起来,形成“全社会”的抗打击能力和恢复能力,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威慑。

总而言之,未来的战略博弈,既有高科技的较量,也有“老手段”的对决。我们既要抬头看路,警惕AI这样的技术突袭;也要低头拉车,扎实做好CBRN防御这种基础工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