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工智能/“十五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建议/
“十五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建议
2025-09-01 16:36:214浏览
源自:信息规划大讲坛

“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五年,也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支撑。

规划应坚持系统观念、问题导向、目标引领,着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创新”全链条创新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扩大开放合作,为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奠定坚实基础。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取得历史性成就

“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技实力显著增强,创新体系持续优化,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投入持续增长:全国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速超10%,2025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8%,基础研究经费占比稳步提升至6.3%,企业研发投入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

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增强:国家实验室体系加快布局,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张江科学城等重大平台建设取得突破,大科学装置集群初具规模。基础研究经费占比提升至8%(安徽省目标),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进展: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例如,安徽省建成全球首个规模化量子通信网络,江苏省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南钢集团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研发效率56%。

区域创新体系更加完善: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创新极辐射带动作用显著,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创新步伐加快。广东省推动大湾区协同创新,江西省建设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创新生态持续优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日益浓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40万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8万亿元。

(二)“十五五”时期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

全球科技竞争更趋激烈: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大科技投入,围绕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空间科技等前沿领域的竞争白热化。美国推出《芯片与科学法案》,欧盟实施“地平线欧洲”计划,日本、韩国强化半导体和生物科技布局。

科技革命加速演进: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绿色低碳转型成为全球共识,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深化,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

国家安全与发展对科技提出更高要求: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链安全、数据安全等迫切需要科技支撑。高端芯片、工业软件、高端装备等领域仍存在“卡脖子”风险。

科技创新治理面临新课题: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领域的伦理问题日益凸显,数据治理、算法监管等新型治理挑战亟待解决。

区域创新不平衡问题突出:东部与中西部创新能级差距显著,县域创新能力薄弱,成果转化效率偏低(高校院所成果转化率不足30%)。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战略基点,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系统布局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奠定决定性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相结合:牢牢掌握创新主动权,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同时积极参与全球创新网络,深化国际科技合作。

坚持战略导向与市场驱动相结合: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资源攻坚重大任务,激发企业创新主体活力。

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统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聚焦国家急迫需求和长远发展。

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坚持人才为本与生态优化相结合: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

(三)发展目标

到2030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初步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具体目标如下:

1. 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比重达到10%以上;

在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基础学科和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脑科学等前沿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

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

2. 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在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实现自主可控;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韧性显著增强;

突破50项关键核心技术,技术合同成交额超8万亿元。

3. 创新体系效能明显增强

形成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

建成3—5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超3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5%。

4. 创新生态环境更加优化

科技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8%以上;

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进入前10位。

5. 科技支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

绿色低碳技术广泛应用;

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表:“十五五”时期科技创新主要指标

三、重点任务

(一)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1. 优化国家实验室体系

围绕能源、生命健康、材料、空天、信息等领域新建5—8个国家实验室;

推动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整合,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孵化”三级梯队;

建立健全国家实验室运行管理机制,赋予更大自主权,探索新型科研组织模式。

2. 加快大科学装置建设与开放共享

推进合肥先进光源、南海深海工程、强流重离子加速器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东部引领—中部支撑—西部补充”设施网络,推动跨区域共享机制;

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共建共用大科学装置。

3. 提升高校和科研院所原始创新能力

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强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

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推动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

改革科研院所评价机制,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

(二)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

1. 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设立国家基础研究专项基金,支持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研究;

建立基础研究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

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增加基础研究投入。

2. 优化学科布局

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建设;

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培育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合成生物学等新兴学科;

建设一批学科交叉研究中心和前沿科学中心。

3. 完善基础研究评价机制

推行长周期评价、代表作评价制度;

建立非共识项目评审通道,鼓励科学家自由探索、挑战未知;

实施青年科学家长期支持计划,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三)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1. 实施重大科技专项

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部署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采用“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机制,调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攻关;

设立“芯片自主化”“生物制造创新工程”“量子科技先锋行动”等专项。

2. 构建产学研用协同攻关机制

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联合攻关;

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

推行“企业出题、院所解题”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3. 加强中试熟化与成果转化

建设一批中试基地和成果转化平台;

完善中试熟化与产业化服务体系;

推行“科技成果先试用后付费”模式,支持中小企业承接高校院所专利技术。

(四)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1. 提升产业基础能力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突破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等瓶颈制约;

开展智能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十大战略性产业集群技术攻关。

2.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

实施未来产业孵化计划,布局量子信息、6G通信、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等前沿领域。

3.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以“人工智能+”行动为抓手,推动钢铁、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

推广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建设智慧农场、生物育种中心,助力农业现代化。

(五)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协调发展

1. 优化区域创新布局

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带等区域创新高地建设;

支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和成果转化。

2. 强化东西部科技合作

通过对口支援、飞地经济、异地孵化等方式,促进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

设立区域协同创新基金,支持欠发达地区创新发展;

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粤港澳产学研深度融合示范区。

3. 提升县域创新能力

实施“科技入县”工程,支持农业科技园区、星创天地等平台建设;

推动科技特派员行政村全覆盖,开展“订单式技术服务”;

支持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建设一批创新型县(市)。

(六)深化科技创新改革开放

1.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经费包干制”等新型科研组织模式;

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

建立科技创新容错纠错机制,营造宽松包容的创新环境。

2. 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

建设国家级技术交易市场,发展“互联网+技术交易”平台;

完善技术转移体系,推动科技成果市场化运营。

3. 扩大国际科技开放合作

主动设计和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提升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话语权;

深化“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建设联合实验室和技术转移中心;

优化签证、税收政策,吸引全球顶尖科学家来华工作。

(七)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1. 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

实施“顶尖科学家引进计划”“战略科学家培养计划”,5年引进和支持1000名国际顶尖人才;

赋予战略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资源调配权。

2. 壮大青年科技人才队伍

推行“青年科技人才特区”,对35岁以下科研人员给予直接经费支持;

建立青年科技人才发现和支持机制,支持其挑大梁、当主角。

3.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深化人才评价改革,破除“四唯”倾向,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收益比例;

建设国际科技人才社区,提供一站式服务。

(八)强化科技创新治理现代化

1. 完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

落实《科技伦理审查办法(试行)》,建立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

加强对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领域的伦理审查和监管;

推动建立全球科技伦理治理框架。

2. 加强科研诚信建设

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对科研不端行为零容忍;

建立科研诚信档案和黑名单制度。

3. 提升公民科学素质

加强科普工作,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

建设“科创中国”数字平台,整合科研仪器、数据资源、技术标准;

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国家科技创新领导小组,统筹协调重大政策、项目和资金;

建立跨部门、跨区域协调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将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实行重大创新项目终身负责制。

(二)加大科技投入

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确保基础研究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

设立国家科技创新基金,首期规模2000亿元,重点支持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

发展科技金融,扩大科创板、创业板对硬科技企业的支持,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保险等业务。

(三)完善政策法规

加快修订《科学技术进步法》等法律法规,制定配套政策;

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实行15%所得税优惠;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侵权惩罚性赔偿机制。

(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

推行“创新积分制”,对科技型企业实行税收减免、融资支持等差异化政策;

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五、实施路径

(一)阶段划分

攻坚期(2026—2027):突破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工业软件等领域的“卡脖子”技术,建成国家实验室体系框架,优化科技创新布局。

提升期(2028—2029):量子科技、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前沿领域进入全球第一梯队,创新生态体系基本完善,区域创新格局初步形成。

巩固期(2030):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全球创新指数进入前10位,建成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二)动态调整机制

建立“目标—任务—政策”联动机制,每两年开展一次中期评估,根据技术进步和国际形势调整攻关方向;

设立“科技创新预警平台”,实时监测全球技术趋势、人才流动、贸易壁垒等风险;

推行“五年规划—年度评估—中期修订”闭环管理,确保规划实施的科学性和适应性。

六、结语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科技创新的关键五年。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勇担使命、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让我们携手共进,开拓创新,努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共同谱写新时代科技创新的壮丽篇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