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略层面的联合作战概念
1. 全球一体化作战
核心逻辑:打破地理界限,通过跨区域军事联盟、情报共享和快速投送能力,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即时响应与协同作战。典型案例如北约东扩后的多国联合军演,以及美军在印太地区的“联合海上力量”行动。
技术支撑:依赖卫星通信(如美军“先进极高频”卫星)、全球物流网络(如C-17运输机的战略空运)和跨域指挥系统(如“联合全域指挥控制”JADC2)。
战略目标:通过全球军事存在压缩对手战略空间,例如美军在中东、欧洲和亚太的基地网络形成的“三点威慑”布局。
2. 联合全域作战(JADO)
理论演进:从“多域战”(MDO)升级而来,强调陆、海、空、天、网、电磁频谱全领域的深度协同。例如,美军通过JADC2系统整合F-35战机的传感器数据与卫星情报,实现跨域目标实时共享。
实战案例:2024年美韩“双龙”演习中,韩美联合参谋部在“马罗岛”号两栖攻击舰上指挥多域作战,无人机、F-35B和两栖部队通过数据链实现无缝协同。
技术瓶颈:不同军种数据标准不统一(如陆军战术电台与海军卫星通信的兼容性问题),需依赖“联合通用访问卡”(JGIC)等技术突破。
3. 联合强行进入作战
战术本质:通过两栖登陆、空降突击等手段,在敌方防御严密区域建立立足点。典型案例如诺曼底登陆和2024年美韩“双龙”演习中的师级规模两栖攻击。
装备支撑:依赖LCAC气垫登陆艇、MV-22“鱼鹰”倾转旋翼机和F-35B的近距离空中支援能力。美军“美国”级两栖攻击舰可搭载12架F-35B,显著提升垂直投送效率。
风险控制:需压制敌方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系统,例如使用“标准-6”导弹打击敌方岸基反舰导弹阵地。
二、战役层面的军种作战概念
4. 多域作战(MDO)
陆军主导:美国陆军提出的MDO强调通过跨域火力同步瓦解敌方防御,例如使用“暗鹰”高超音速导弹打击敌方指挥中心,同时通过网络攻击瘫痪其防空系统。
中俄应对:俄罗斯在乌克兰冲突中整合无人机、电子战和炮兵,形成“非对称多域压制”;中国则通过“东风-26”导弹与歼-20的协同,构建区域拒止体系。
技术挑战:跨域协同需解决时间同步问题,例如卫星侦察数据与地面部队行动的毫秒级匹配。
5. 分布式海上作战(DMO)
战术革新:将传统航母打击群拆分为多个小型作战单元,例如美军“分布式杀伤链”概念中,驱逐舰、护卫舰和无人艇各自携带反舰导弹,形成分散式打击网络。
实战检验:2025年美海军“尼米兹”号航母打击群在南海演练中,通过F-35C与MQ-25无人机的协同,实现对“敌方”舰艇的超视距饱和攻击。
弱点分析:分散部署导致后勤压力增大,需依赖“海上基地船”等新型平台进行弹药和燃油补给。
6. 敏捷战斗部署(ACE)
空军核心:通过快速部署模块化作战单元(如“敏捷作战部署包”),在敌方打击范围内的前沿机场实施“打了就跑”战术。例如,美军在关岛部署F-22时,使用伪装网和快速跑道修复设备提升生存能力。
技术支撑:依赖C-130J运输机的短距起降能力和“联合精确进近着陆系统”(JPALS)的精确导航。
实战局限:对机场跑道长度和周边防空力量要求较高,难以在高强度对抗环境中持续运作。
7. 对抗环境下濒海作战(LOCE)
海军陆战队转型:针对中国“反介入”能力,美军提出LOCE概念,强调使用“远征先进基地作战”(EABO)在西太平洋岛屿建立临时据点,例如在硫磺岛部署HIMARS火箭炮和“海马斯”反舰导弹。
装备创新:MV-22“鱼鹰”倾转旋翼机与“远征移动火力”(EMF)车辆的结合,实现快速机动与火力支援。
战略风险:过度依赖前沿岛屿可能陷入“堡垒战术”困境,被敌方导弹集中摧毁。
8. 远征前进基地(EAB)
概念延伸:作为LOCE的基础设施,EAB通常由小型机场、弹药库和通信节点组成。例如,美军在菲律宾的“加强防务合作协议”(EDCA)基地,可快速部署F-35B和“爱国者”防空系统。
技术要求:需具备抗电磁脉冲(EMP)能力和快速修复设备,例如使用3D打印技术现场制造零部件。
9. 网络空间持续交战
战略威慑:美国网络司令部的“持久交战”战略强调主动防御,例如通过“积极网络防御”(AC-D)技术自动阻断敌方攻击,并追踪其源头。
实战案例:2024年美俄网络对抗中,美军通过“奥林匹克卫士”行动干扰俄罗斯电网,同时防御己方关键基础设施。
三、战术层面的创新作战概念
10. 闪电航母
装备改造:将两栖攻击舰(如“美国”级)改装为搭载F-35B的轻型航母,例如“的黎波里”号可携带12架F-35B,执行制空、反舰和对地打击任务。
战术优势:相比传统航母,闪电航母成本更低(约30亿美元 vs 福特级130亿美元),且可分散部署降低被打击风险。
技术局限:缺乏固定翼预警机,依赖F-35B的传感器组网,探测范围较航母战斗群缩小40%。
11. 火力加强版远征打击大队
装备升级:在传统远征打击大队(两栖攻击舰+船坞运输舰)基础上,增加“标准-6”导弹、“海马斯”火箭炮和MQ-25无人加油机。例如,2025年美海军“黄蜂”号打击群配备了“暗鹰”高超音速导弹发射车。
战术应用:在台海冲突兵棋推演中,该编队可对敌方岸防工事实施“导弹-无人机-两栖部队”的多层次打击。
指挥挑战:多兵种协同需依赖“联合全域指挥控制”(JADC2)系统,但目前该系统仍存在数据延迟问题。
12. 急速猛禽
空军战术:F-22战斗机与C-17运输机的快速部署组合,例如在24小时内将4架F-22、燃料和维护设备空运至前沿机场。
实战检验:2023年美军在阿拉斯加“北方边缘”演习中,通过“急速猛禽”在48小时内建立临时空中作战中心。
13. 马赛克战
AI驱动:通过人工智能动态组合低成本作战单元(如无人机、无人艇),形成弹性作战网络。例如,美军“马赛克战争”演习中,100架“弹簧刀”无人机集群可自主分配目标。
技术支撑:依赖“联合全域指挥控制”(JADC2)和“普罗米修斯”AI决策系统,实现OODA循环(观察-调整-决策-行动)的秒级响应。
14. 三位一体
核威慑:传统指陆基洲际导弹(如“民兵-3”)、海基潜射导弹(如“三叉戟-D5”)和空基战略轰炸机(如B-21)的组合。
新兴定义:美陆军提出的新“三位一体”整合太空、网络和特种作战能力,例如使用GPS干扰技术瘫痪敌方导航系统,同时通过特种部队实施斩首行动。
15. 地狱景观
无人集群:通过3000架以上无人机实施饱和攻击,例如美军“奥提亚斯”600M无人机可携带高爆弹头,对敌方防空系统进行自杀式打击。
多域协同:结合网络攻击(如干扰敌方雷达)和电子战(如电磁脉冲弹),形成“侦察-干扰-打击”闭环。